“2019年12月14日,上午到拉烈調水給牛場,下午慰問貧困群眾” “為了地平路更平” “要有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和信心”……這是一本普通筆記上的日記和留言。
這樣的日記一寫就是1300余天,用掉了12本筆記,留下了1300多篇日記。日記的主人公便是黃景教,將生命定格在49歲的他,用12本筆記記錄了他在瑤山1300多個日夜的堅守, 見證了瑤山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脫貧美”。
“做平凡人,干平凡事”是黃景教寫在駐村筆記扉頁上的一句話。然而,駐村扶貧近4年來,他寫到卻“做不到”,以平凡的身份干了許多“不平凡”的實事。
地平“地無三分平”,他硬是從南寧找來專家,指導群眾在山旮旯里種植核桃1097畝,讓石山“長”出寶;靠山吃山,他組織村民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養殖廣泛覆蓋貧困戶;地平近半群眾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扶貧近4年來,他“真扶貧、扶真貧”,硬是帶領鄉親們創出一條致富路,將貧困戶由82戶389人減到6戶21人,貧困發生率由45.23%降至2.47%……
黃景教按駐村筆記落實工作事項。
“不能讓遺風陋習拖了脫貧的腳步。”這是黃景教走訪民情后寫下的扶貧感悟。數百年來,地平群眾雖然貧窮依舊,但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成風,讓民間苦不堪言。“貧都未脫,豈有臉體面浪費?”為此,黃景教多次召開會議,現身說教,最終說服各屯群眾代表一致同意把“喪事從簡,不請‘魔公道師’;婚嫁不大操大辦,男女各方標準在10桌以內;新居升學喜事,一律從簡”等寫入地平村村規民約,村風民風逐漸改觀,呈現崇尚節儉、倡導文明新風的新氣象……
“為了地平路更平”是黃景教駐村扶貧第3天寫在日記里的一句話,也是他誓要改變地平村“地無三分平”現狀的諾言。
弄費、弄仁2個屯是地平村最偏遠的屯,共有18戶97人。屯級路未修通之前,群眾需繞道九渡鄉走五六十公里山路到鎮里辦事。如果修通連接弄園至弄仰1公里的屯級路,距離則縮短一半以上。而修通此1公里屯級路,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最頭疼的則是協調拉烈鎮、九渡鄉兩鄉鎮跨界征地問題。
為解決群眾“行路難”,黃景教在積極爭取25萬元修路基金同時,多次深夜輾轉農戶家做思想工作。在他的感召下,跨界村民無償讓出土地。2019年7月至10月,該1公里屯級路順利竣工,3個月破解千年難題。
“路已修通,他卻走了。”地平村花東路口至弄險5公里的砂石路,是地平村的主要交通。千百年來,因為交通不便,地平村近半數400余名群眾“望路興嘆”。 2019年9月份,在黃景教的努力爭取下,這條路開始動工硬化,并將于春節前投入使用。然而,在竣工前的“最后一公里”,黃景教卻倒下了,“黃書記為這條路費了太多心血,而今,人不在,路在,功勞在。”貧困戶盧海林含著眼淚說。
12本筆記、1300多篇日記,幾乎記錄了黃景教在地平村的扶貧點滴,甚至還記錄有他借親戚朋友的錢墊支群眾產業的項目款、車子損壞加油,以及每天天氣情況等細節……最新的一本筆記從去年10月18日啟用,時間停留在去年12月23日。2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記了一大半,最后一句話是“要有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和信心”。
“黃書記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八有一超’指標達標情況了如指掌,他的時間永遠都不夠用。”村主任盧森康說,然而,“12月8日”這個重要日子他卻忘記。當天是黃景教小女兒3歲生日,但他因為扶貧工作行程滿滿,最終“這一忘,竟成了永遠的遺憾。”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這是黃景教在一本筆記本頁腳上圈起來的一行字,也是對他在地平村“真扶貧、扶真貧”的最好寫照。生前,他以“黃牛”般的精神讓地平群眾不再“貧”;身后,無數瑤山群眾依然懷念他們心中的“好書記”。
黃景教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駐,他創造的“脫貧美”永遠在地平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