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瑤山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韋強每天都要到弄比至弄也屯級公路建設工地上,督促施工隊抓緊進度,“還剩最后500米,我們村就實現屯屯通路了。”
韋強是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高王村第一書記,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這個1500多人的山村,2015年底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219戶139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92%。
“以前群眾出山賣豬,要請十幾個人肩挑背扛,賣豬的錢都不夠人工費。”高王村村委會主任莫永干說,沒有路,沒有水,沒有足夠的土地,高王村被山所困,因山而貧。
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3年多來,高王村修通了一條條公路,建起了一個個家庭水柜,一項項惠民政策落地見效,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脫貧攻堅,讓高王村這個極度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脫胎換骨”的“極貧之變”,在都安的1.5萬余個山弄里已經或正在發生著。
2016年至2019年,都安縣共有82個貧困村出列,13.2萬余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6.64%降至2019年底的3.36%。
爬坡過坎,咬緊牙關攻堅克難
都安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極度貧困縣,也是廣西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脫貧成本最大、貧困人口和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貧困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都安縣委、縣政府始終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持“六個精準”,創新“貸牛(羊)還牛(羊)”模式、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和“扶貧車間”,實施道路、飲水、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新勝利。2016年至2018年,都安縣43個貧困村、8.2萬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3.2%。
進入2019年,脫貧攻堅“正是最吃勁的時候”。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都安縣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進一步壓實攻堅責任,加強作風建設,聚焦對象精準,全力向貧困發起進攻。
2019年初,都安縣對全縣幫扶力量進行調整,縣四家班子領導原來所聯系的貧困村如已脫貧摘帽的,調整為聯系預脫貧村;干部幫扶的貧困戶如已脫貧的,調整為聯系預脫貧戶;2019年10月,都安縣組建“三分之一”工作隊到248個行政村,集中攻堅;2019年11月,該縣實現鄉鎮、貧困村與非貧困村攻堅第一書記全覆蓋,形成三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敢擔當的局面。
一時間,1.1萬余名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以及幫扶干部深入都安千山萬弄,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氣魄,咬緊牙關、克難攻堅。
主動發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依靠養殖產業,都安縣地蘇鎮鎮興村的蘇建坤一家找到了脫貧的出路——不但擺脫了種玉米打零工的日子,家里的牛也從3頭增加到22頭,年收入達11萬元。這幾年,蘇建坤一家的生活,在這樣的“極貧之變”中,越過越紅火。
從都安“極貧之變”中受益的,還有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消費者——貧困群眾把牛賣給企業,牛肉經屠宰加工后,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全國各地,實現“牛在都安養,肉在全國賣”。
這樣的“極貧之變”,源于“貸牛還牛”扶貧產業。
都安“九分石頭一分土”,人均耕地不足0.7畝,被稱為“石山王國”,全縣有1.5萬余個弄場,其中有人居住的有7959個。要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才能找到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是都安始終繞不開的難題。
為此,都安縣委、縣政府主攻扶貧產業發展,創新實施“貸牛還牛”扶貧項目,同時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做大做強“貸牛還牛”全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產方面,大力支持龍頭企業萬頭種牛、萬只肉羊養殖基地建設,創新推進“糧改飼”、核桃、桑蠶、毛葡萄、旱藕等八大特色產業;二產方面,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達1088家,做好現代特色農業文章;三產方面,建成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供、儲、展、運、銷、配”全產業鏈。
如今,都安“貸牛還牛”全產業鏈年產值達18億元,肉牛發展到13.4萬頭,受益貧困戶3.07萬戶13.8萬人,都安初步形成“牛在都安養,肉在全國賣”的產業格局。
這樣的“極貧之變”,并不限于“貸牛還牛”扶貧產業。截至目前,都安發展“5+2”特色產業的貧困戶38955戶;羊飼養量近80萬只,年出欄量約38萬只;種植“糧改飼”10萬畝、糖料蔗6.7萬畝、毛葡萄2.4萬畝、油茶4.5萬畝、桑園5.4萬畝、旱藕5000畝。
此外,都安在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方面主動發力,著力增強極度貧困地區“造血”能力,為脫貧致富栽下“搖錢樹”,讓群眾手捧“金飯碗”,確保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
2019年,都安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9705人,全縣累計外出務工人數達18.75萬人;與深圳市24家企業建立勞務合作關系,每年為都安提供4000個以上就業崗位。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搬遷入住45081人,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任務;“貸牛(羊)還牛(羊)”產業延伸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807戶搬遷貧困戶參與其中,養牛5129頭、羊15655只。
守住底線,夯實民生保障基礎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聚焦短板最多、群眾期盼最深的問題,都安縣拿出真金白銀,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守住教育保障底線、醫療保障底線、住房安全底線和民生兜底保障底線,精準實施了一批“見物見人見成果”的民生工程。
守住教育保障底線。該縣通過補齊鄉村教育短板,減輕貧困學生負擔,投入1.5億元全面落實“兩免一補”“雨露計劃”及營養餐補助等教育惠民扶貧政策,受益學生達11萬人次;深化“雙線四包一幫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控輟保學“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守住醫療保障底線。該縣將25種集中分類救治的大病和29種特殊門診慢性病的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救助范圍,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住院報銷39085人次2.03億元,門診報銷20543人次495.32萬元。
守住住房安全底線。脫貧攻堅以來,都安縣投入各級補助資金4.69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共完成17132戶,保障了全縣貧困人口住房安全。
守住民生兜底保障底線。該縣實行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全縣享受農村低保24588戶90058人;全縣農村特困供養對象4149人,從2019年5月1日起,城鎮特困供養每人每月850元,農村特困供養每人每月470元。
此外,都安縣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飲水、農村電網升級改造、住房“三大戰役”。僅2019年,全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11.53億元,受益群眾超過30萬人。
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扶貧產業生機勃勃,脫貧群眾喜笑顏開,大瑤山里一個又一個脫貧成效,匯聚成石山王國“極貧之變”的強大力量。
副市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表示,都安將聚焦突出問題,集中火力、多措并舉,確保在第三季度前所有剩余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65個未出列貧困村符合退出要求、整縣實現脫貧摘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