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州區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發展理念,做細、做實人才“引、育、用”文章,打造人才“強磁場”。
切準需求脈搏,實施“二個實招”引人才
一是以政策吸納人才。在政策層面突出政治待遇、成長平臺、社會認同、激勵關愛等,由重“待遇引才”向重“服務引才”轉變。2019年,共引進副高級以上職稱人才、碩士研究生、急需緊缺人才、全國“雙一流”大學優秀畢業生41人。二是以情感吸納人才。著力打好“鄉情牌”,創新實施“雁歸宜州”人才回引工程,吸納18名宜州籍人才回鄉任職。精心打好“服務牌”,推行“月訪季聯年問”、“家訪”及區領導幫聯優秀人才機制,共為29名優秀人才解決工作、生活難題53件。通過返鄉青年人才座談會、宜州籍青年人才微信平臺等,宣傳宜州人才環境、發布就業信息。在疫情防控期間,46名干部對113名返鄉青年開展“一對多”聯系幫扶。著力打好“認同牌”,在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中充分聽取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一線醫務人才進行嘉獎。2019年以來共提拔重用28名脫貧攻堅一線優秀人才。
圖為“雁歸宜州”人才面試。
厚植人才沃土,突出“三個聚焦”育人才
一是聚焦校地合作。利用浙江大學對口支援河池學院項目,加速產業發展要素集聚和人才交流;組織黨政領導、企業高管共812人赴清華大學學習培訓。聯合各高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00余人。二是聚焦基地培育。創建“三同”黨性教育基地,培育黨政青年人才、鄉村振興人才180余人次。成立青年人才實踐基地,為青年人才提供成長的實踐機會和平臺,吸引南開大學等共8所名校200多名優秀大學生到基地實踐。三是聚焦產研結合。引入3位“八桂學者”與繭絲綢企業聯合攻關科技項目。借智全國首家構樹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構樹產業研發中心,初步打響“種植+飼料加工+生態養殖+品牌銷售”構樹產業鏈品牌。
圖為宜州青年人才實踐基地。
廣搭筑夢空間,搭建“四個平臺”用人才
一是搭建產才融合用才平臺。依托人才小高地、“星創天地”“金種子創業社”和廣西首家繭絲綢專業孵化器,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84個,培養農村實用人才2300多名。利用23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絲綢產業合作高端峰會的研討成果,促成總投資1.5億元的高效全鏈特色蠶桑項目落地宜州。二是搭建新優產業用才平臺。創辦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和孵化基地,吸引1500多名電商人才回鄉創業;打造10余款網絡熱銷品牌,其中“乍飛拉”品牌獲廣西電商網紅品牌獎;發揮文旅人才特長,提升劉三姐文化旅游品牌效應。三是搭建項目建設用才平臺。共有12名優秀人才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內容涵蓋絲綢全鏈條產業、鄉村治理、校區重大項目建設等。四是搭建重大發展戰略用才平臺。選派85名管理型、經驗型、技能型優秀人才擔任14個預脫貧村突擊隊員,助推脫貧攻堅。
圖為“乍飛拉”獲消費扶貧網紅品牌獎頒獎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