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深入推進“人才強縣”戰略,扎實推進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全縣人才總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
強化頂層設計 千方百計引人才
一是壓實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人才工作職責。嚴格落實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及時調整充實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明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縣委常委會定期聽取研究人才工作。形成縣委統攬全局、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激勵政策,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持續開放引進人才政策,不斷完善《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激勵暫行辦法》,落實引進人才住房保障政策、2000-8000元/月不等的生活補貼,在政治待遇和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自治區定向選調生、考試錄用選調生、事業單位急需緊缺人才招錄(聘)等措施,2019年共引進10名碩士研究生、4名國家一流大學本科生、3名臨床醫師;同時,通過公開招聘方式引進6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三是拓寬渠道,引進基層短缺人才。建立全縣各單位各系統短缺人才庫,組織人才缺口用人單位到區內高校參加人才招聘會;組織用人單位隨區黨委組織部、區人社廳赴北京、南寧參加區內外雙選會,招聘、雙選缺口人才。全年招錄(聘)各類人才349人,極大改善基層人員短缺問題。

環江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新聞發布會。
強化平臺搭建 多措并舉聚人才
一是搭建科技創新人才平臺。由縣科技局牽頭、縣財政局配合監督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每年縣級財政投入科技經費500萬元,抓好科技平臺建設,“政府搭臺,人才唱戲”初顯成效。環江長達方格簇有限公司申報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的成功、總投資10億元的深圳市華威世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引入等,都為科技型人才發揮才智提供了舞臺。二是搭建柔性引進人才平臺。依托中科院環江喀斯特生態國家觀測研究站實訓基地的建設,每年柔性引進科技人員和碩士、博士研究生40多人次,研究站的李德軍研究員也被聘任為第五批八桂學者;環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與中國林科院南京林化所、廣西林科院等區內外5所科研院校緊密合作,聯合開發油茶精深加工項目,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等親自為企業品牌提升“把脈問診”。此外,該縣還從高校引進1名博士學歷研究員掛任縣長助理。三是搭建鄉土人才平臺。建立全縣鄉土人才庫,深入實施“紅雁引飛—黨員能人帶富”工程,大力支持培養桑蠶、林業、教育教學以及創造業等行業人才。共有2名人才入選“河池市第六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名人才入選“河池市第五批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全縣400多名桑蠶產業 “土專家”齊心協力打造全區蠶繭質量第一縣名片;林業產業人才小高地共聚集林業科技人才190多人,其中中高級職稱72人,加快了林業產業深加工,林業總產值達32.67億元。

“土專家”傳授柑橘種植技術。
強化實踐應用 不拘一格育人才
一是成果轉化靠人才。以“特色水果星創天地”以及147個行政村(社區)產業園為依托,為科技特派員和各類人才提供實踐應用平臺,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如下南鄉返鄉創業大學生譚江永發明的工藝環保竹制單車遠銷歐美市場;莫國斌通過發明“可升降路燈”“易更換路燈”等LED 燈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民族工藝傳承人譚素娟通過編制花竹帽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二是吃勁崗位識人才。在整縣脫貧摘帽沖刺關鍵時刻,把全縣123位縣直單位負責人(局長)派駐到全縣143個行政村(社區)擔任“大村長”,全縣人才盡銳出戰。同時,先后抽調50多名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到高鐵項目、征地拆遷、脫貧攻堅等全縣重點、重大工作臨時部門工作,強化人才實踐鍛煉。2019年在“三重一線”共提撥重用優秀干部42名。三是防疫一線育人才。整合醫療衛生系統人才資源,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做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抽調4名2019年引進的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充實到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工作,發揮專業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對口幫扶地區深圳的優秀醫療人才作用,通過防疫培訓指導、防疫器械資助、現場排查等措施,切實提高全縣公共防疫水平。
強化氛圍營造 優化環境留人才
一是建立聯系制度。研究制定《領導干部聯系優秀人才工作制度》,執行領導干部掛牌聯系各類人才制度,縣領導每人聯系1名至2名人才,及時掌握了解人才思想工作動態,幫助解決具體問題,做好人才服務工作;縣委堅持每年召開一次環江籍優秀大學生座談會,讓優秀的引進人才代表與環江籍學子座談交流,激發大學生返鄉干事創業熱情。二是兌現優惠政策。年內撥付引進人才生活補貼、安家費共計88萬元,人才專項投入與上年度相比有較大提高;完成50套人才公寓的裝修,根據現有人才數量配備必備的家具家電,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帶得動提供激勵保障。三是發揮人才引領作用。舉辦自治縣優秀青年人才代表“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調研實踐活動。通過開展走訪了解環江縣情、黨史,深入華威公司、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以及高鐵建設一線調研,與環江高中學生、移民安置點小學生交流,參與移民點“四點半”學校教學輔導等一系列活動,激發人才投身新時代環江建設積極性。四是創設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積極打造大學生實踐基地,建成環江高中、毛南族發祥地下南鄉南昌屯等15個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為畢業未就業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為400多名高校畢業生進行實名登記,目前就業率81.44%;為200多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推薦就業;接納13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到9個鄉鎮的基層服務崗位工作,為基層一線輸送了新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