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是一個移民村和多民族村,近年來,該村強力推進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廣西日報記者 廖志榮/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
6月14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二組采訪團的記者們,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看到了生動的例證——該縣思恩鎮陳雙村的7個民族3200多名群眾,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指引下,緊緊抱在一起,攜手奔小康。
來到陳雙村,記者發現部分村民小組的名字很特別——東興組、龍巖組、木倫組、龍江屯等,都是縣里其他鄉鎮或村屯的名字。
陳雙村是一個移民村,上世紀90年代起,環江在縣內實施“有土安置”,陸續從偏遠山區搬遷貧困群眾到縣城邊的陳雙村居住,并用移民來源地命名新村。
目前,在陳雙村的29個村民小組中,19個是搬遷來的,3280名村民中,移民來的占1900多人。“陳雙村還是一個多民族村,生活有毛南、漢、壯、瑤、苗、水、布依等7個民族群眾,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村黨支部書記韋炳錄介紹,“這些年我們完全融在一起,成了一家人。”
針對民族多、移民多的特點,陳雙村摸索出了“六聯”工作法,即產業聯營、屯務聯管、文藝聯演、婚嫁聯姻、治安聯防、品牌聯創,強力推進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29個村民小組中,雙樂屯最有特色,居住著26戶從馴樂苗族鄉搬遷來的苗族同胞。三幢亭式建筑矗立村口,以廊道相連,通往寨門,村里數排仿苗族吊腳樓的樓房整齊劃一,再往里走則是涼亭、人工湖、“苗家四合院”等景觀,村后的連片砂糖橘是自治區三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憶苦思甜,苗族同胞韋玉榮感慨萬千:“剛來時我們連田地都不會種,全靠黨的好政策和當地老鄉幫忙。”按當時的政策,每戶搬遷村民獲得1畝水田和15畝旱地,但搬出來的苗族同胞們沒有水牛,當地村民就幫耕地;移民村民要種甘蔗,當地村民就賒甘蔗種并手把手地教,讓一批又一批移民扎根陳雙。
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惠民政策越來越多,雙樂屯開始產業轉型,韋玉榮帶頭種起了砂糖橘,并大獲豐收。韋玉榮說,去年他家賣了5萬多公斤砂糖橘,每公斤3.6元,毛收入20萬元。每年收果時,鄉親們爭相前來幫忙。周邊村民跟種,苗族村民則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目前全村種植水果6000多畝。
除了水果,其他產業也發展得風生水起。在木倫組,壯族村民覃仁雙堅守甘蔗產業,去年進廠達60噸,收入3萬元。目前,甘蔗仍是5個村民小組支柱產業。在龍江屯,受疫情影響沒法出去務工的毛南族婦女譚蘭桂,今春種下了15畝山茶油。她說:“茶油苗政府免費給,今后幾十年的收入有保障了。”此外,全村有400多戶種桑養蠶。
“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8700多元。”韋炳錄說,“目前還有20戶63人未脫貧,都是因病沒有勞動能力,通過政策兜底全部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逐步走向富裕的陳雙村,近年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