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毛南族脫貧戰記系列報道之四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大廳里,古老而悠揚的鼓樂聲響起,充滿神秘色彩的儺舞《納庭》拉開晚會序幕,原生態民族舞蹈《頂卡花》《闖三關》《毛南姑娘》等輪番上演。
“It was amazing!”2019年10月18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音韻”藝術團在澳洲的首次亮相,飽含民族文化色彩的演出讓臺下的外國觀眾驚嘆不已。此前,該藝術團相繼受邀到美國、德國、泰國、越南進行展演,將毛南山鄉的“美”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是環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全面貫徹落實文化“走出去”“請進來”并舉的開放戰略,提升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氣神的生動實踐。
作為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環江的毛南族占全國毛南族總人口的70%,其“儺面舞”、花竹帽、分龍節等多元民族元素,散發著毛南文化的魅力。長期以來,毛南族文化受困于大石山,曾經面臨民歌無人唱、民族手工藝無人問津、傳統文化和技藝瀕臨失傳的局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脫貧攻堅戰中,環江以文化自信引領毛南族群眾脫貧自信,大力實施文化扶貧、教育扶貧,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文化成為脫貧攻堅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我們學校每個班級每周至少有一節民族文化課,課程內容有剪紙、編花竹帽、唱民族歌曲‘柳啷咧’等。”環江縣二小校長莫陶微說,把毛南族文化精髓傳授給學生,從小在他們心中植下傳承毛南族文化的火種。
在毛南族的發祥地,下南中學和下南小學是環江“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重要傳承基地。2所學校1000多名學生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課外學習任務——接受毛南族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開設有專門的學習和展示場所,由當地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手把手傳授學生制作儺面、跳儺面舞、編織花竹帽等傳統技藝。
傳統文化后繼有人,毛南族文化開始吸引世人的目光。一年一度的分龍節,成為環江以“民族文化”與世界交流的平臺,成為當地重大民族節慶活動,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每到分龍節,環江各族群眾身穿盛裝齊聚一堂,毛南族納庭儀式、三界公神壇揭幕、結豐收樹、放長生雞……精彩紛呈的活動向世人展示了毛南族文化的神秘一面。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注重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依托‘世遺環江·多彩毛南’主題,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縣委書記黃榮彪說,一大批散落民間的環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以系統性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讓古老神秘的毛南族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的,還有在全市乃至全國縣級教育系統中初露頭角的環江教育。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環江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教育保障硬仗,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從源頭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窮”縣辦出“富”教育、“小”縣辦起“大”教育,走出了一條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之路。
據統計,環江新建和改善了毛南族聚居的下南鄉、72個村和毛南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中小學、幼兒園,滿足4500多名毛南族學生上學需求,毛南族貧困家庭學生100%享受教育資助政策。2016至2019年,環江有4人考入清華大學(毛南族1人),6人考入北京大學(毛南族1人),200人考取985院校,615人考取211院校。
越來越多的毛南族群眾接受教育,讓毛南族的人口素質得以日益提高。昔日祖祖輩輩與外界長期封閉的毛南族群眾,“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開始慢慢轉變。
目前,環江已建成民族文化廣場、新博物館、花竹帽廣場和體育館等一批具有毛南族品牌文化的場(館),建成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縣147個村(社區)均建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縣共有文化志愿者隊伍25支、業余文藝隊196支、業余體育隊106支、農村龍獅隊30多支,文化骨干人才1500多人。
如今,環江72個毛南族聚居村全部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并投入使用。通過政策宣講、文化宣傳,不斷增強毛南族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斷滿足毛南族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催生了環江“百村千屯辦春晚”等文化品牌。每年正月,該縣村級春晚舉辦率達100%、屯級春晚舉辦率達90%,晚會節目均由群眾自編自演。毛南族群眾通過形式多樣的節目,宣傳扶貧政策、贊美新生活、歌頌共產黨,展現毛南山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越發自信的毛南族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勁頭更足了,日子越過越紅火的信心更堅定了。”黃榮彪表示,環江將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毛南族群眾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穩定增收,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