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聘用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近8000元的收入,有了這個‘鐵飯碗’,再加上平時種植田地,日子越過越好。”6月8日,天峨縣更新鄉文里村貧困戶黃文宏談到自家的家庭收入情況時,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天峨縣堅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探索生態扶貧新思路、新途徑,實現生態扶貧帶動脫貧攻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筑牢基礎。
護綠增綠,筑牢脫貧靠山。該縣按照“縣建、鎮聘、站管、村用”原則,制定生態護林員選聘方案,選聘工作人員。生態護林員通過參加林草法律法規宣傳、生態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實施“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引導群眾走上“綠色脫貧”道路,通過實施綠化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林下經濟等助力脫貧攻堅,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目前,該縣森林覆蓋率達84.35%,有著“森林王國、綠色寶庫”的美稱。今年以來,該縣共選聘生態護林員489人。
生態優先,發展特色產業。時下,走進向陽鎮天湖峨山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珍珠李種植基地,一顆顆青色的珍珠李掛滿了枝頭,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近年來,該鎮探索“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引進企業、創建合作社(家庭農場)、培養黨員致富能人等方式,帶動貧困戶350戶1521人直接參與種植特色水果,產業覆蓋貧困戶達88.39%。近年來,該縣把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支撐點和貧困戶致富增收的落腳點,穩步推進“七個十萬、五個一萬”扶貧產業工程,鞏固和發展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產業,及時調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獎代補產業獎補標準,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該縣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為抓手,驅動發展特色產業。目前,該縣共創建自治區級示范區6個,縣級示范區5個,鄉級示范園21個,村級示范點78個;全縣扶貧產業覆蓋率達95%,覆蓋貧困戶7527戶。
因地制宜,發展旅游經濟。“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前來體驗農耕文化、參加紅色教育的人絡繹不絕。”該縣山旮旯農業旅游示范區工作人員羅燕妮介紹說。據了解,該示范區圍繞農耕文化體驗、紅色革命遺址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為一體的鄉村特色旅游產業鏈。自2018年10月對外營業以來,已有9.8萬人次前來觀光體驗。該縣把脫貧攻堅與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起來,加大旅游扶持和引導,加快推進旅游交通、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巴馬國際旅游區“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建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同時,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景區就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增收,目前,該縣旅游景區周邊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工作的群眾有760余人。此外,該縣打好品牌營銷、平臺營銷、節慶營銷等“組合拳”,創新運用現場推介、新媒體推廣等方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2019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43.34萬人次,旅游總消費43.14億元。
(潘樹紅)